侨情概况
来源:市侨联发布日期:2005-01-26 分享至:

  佛山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,祖藉佛山的华侨、华人73万人,港澳同胞68万人,新侨民8万多人,分布在世界72个国家和地区。主要集中在美洲的美国、加拿大;亚洲的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、日本;大洋洲的澳大利亚;非洲的南非、毛里求斯、马达加斯加;以及香港、澳门等地区。在海外及港澳成立的以地缘市、县、区、宗亲(姓氏)划分的社团、同乡会共有100余个。佛山市现有归侨2831人,主要来自印尼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、越南等地,三水区迳口华侨经济区是我市唯一的一个华侨农场,现有越南归难侨1480人。全市的侨眷、港澳眷属有110多万。

  佛山市归国华侨联谊会是佛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前身,于1951年12月5日正式成立,1957年3月1日,为与全国和省侨联的组织名衔相统一,佛山市归国华侨联谊会更名为“广东省佛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”(简称“佛山市侨联”)沿用至今。1981年,佛山市侨联经费正式纳入市政预算,配编制专职侨联干部3人。1983年6月机构改革,实行市管县新体制,1984年1月,佛山市(含佛山市城区、石湾区、中山市、南海县、顺德县、三水县、高明县)召开第一次侨代会,选举产生第一届侨联委员会:主席邝豪忠,副主席李立本、郑拔、郑庆锦、郑嘉锐。1988年10月,佛山市召开第二次侨代会,选举产生第二届侨联委员会:主席邝豪忠,副主席郑庆锦、冯国根。1992年12月,佛山市召开第三次侨代会,选举产生第三届侨联委员会:主席房法(1993.6-1994.6)、吴英杰(1995.2-1996.9)、黄泽熙(1996.9-1998.7),副主席郑庆锦、冯国根、陈穗(女,1995.12-1998.7)。1994年3月,佛山市直机关实施机构改革,市侨联于同年挂靠在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(简称“佛山市侨办”),实行一套人马,两个牌子。1998年7月,佛山市召开第四次侨代会,选举产生第四届侨联委员会:主席黄泽熙(1997.8-2001.8)、林振辉(2001.8-2006.9),副主席陈穗(女,1997.7-2001.8)、林振辉(1998.7-2001.8)、刘硕文(2002.1-2006.9)。2001年8月,佛山市侨联单独设置(正处级),人员编制7人,设一名主席,一名副主席,设办公室和宣传联络部两个科室。2006年9月,佛山市召开第五次侨代会,选举产生第五届侨联委员会:主席林振辉(2006.9-2012.5),副主席刘硕文(2006.9-2009.1)。

  佛山市按现行行政区域划分的5个区,按编制设置成立了禅城区侨联、南海区侨联、顺德区侨联、高明区侨联和三水区侨联,除禅城区侨联独立设置外其余四个区侨联与外事侨务局合署办公。各区侨联都建立了镇级、村级侨联组织(小组)。市侨联现有市直属侨联(归侨群众组织)有2个:佛山市机关侨联和佛山科技学院侨联。

  改革开放以来,佛山各级侨联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、海外侨胞、港澳同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,深化职能、不辱使命,把工作重点放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上,积极协助政府把招商引资和招贤引智有机结合起来,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、港澳同胞深入宣传佛山经济建设发展情况及有关政策,充分调动侨联委员、归侨侨眷及广大旅外乡亲的积极性,发挥侨的优势,捐资赠物,支持家乡经济建设和各项福利事业建设,同时为他们回乡投资进行广泛地多层次地穿针引线、铺路搭桥,引导侨胞兴办“三来一补”企业、“三资企业”和侨属企业,大力发展侨联自办企业。通过“以侨引侨”,引进了一批又一批对佛山第二、第三产业产生了积极和深远影响的关键性项目,使佛山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先进技术,科学管理和品质优良的行业,大大地促进了佛山工业行业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,境外先进的观念对企业生产的集约化、管理科学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在有影响力的港澳同胞的带动下,港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,旅外乡亲也纷纷回家投资兴办企业,现代工业、“三高”农业、食品加工业蓬勃发展,为佛山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至2007年止,仍在佛山投资的侨资企业有2720多家,实际利用外资达142.76亿美元,给佛山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,侨资企业成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,为佛山的经济社会发展,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地、不可磨灭地推动作用和贡献,使改革初期一座相对欠发达的城市,三十年来创造出一系列全国名牌和上市公司,佛山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跃升至第9位,所属的南海区、顺德区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。此外,华侨港澳同胞捐赠佛山市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项目有3344项,款物达227507.94万元人民币,涵盖了教育、文化、体育、卫生、交通运输、敬老慈幼等各个方面,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建设的进程。

  佛山旅外乡亲众多,分布面广,且有爱国爱乡的浓郁情结。改革开放后,回乡探亲、旅游、洽谈贸易的乡亲日益增多,侨情乡谊的联络日益活跃,各级侨联把握机遇,通过“走出去,请进来”,广泛开展联谊工作,促进经贸合作、文化交流和乡情传承,取得了明显的成效。